政府信息公开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政府信息公开年报

依申请公开

序号 标题 发文字号 成文日期 发布日期
市政府领导
市长
王琳玺
市委副书记、市长
王琳玺,男,汉族,1971年12月生,省委党校研究生,中共党员。现任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党组书记、市长。
副市长
  • 马国开
    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
    马国开,男,汉族,1975年3月生,在职大学学历,公共管理硕士,中共党员,现任金昌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党组副书记。
  • 肖进银
    副市长
    肖进银,男,汉族,1972年11月生,大学学历,农学学士,九三社员,现任金昌市政府副市长,九三学社金昌市委员会主任委员。
  • 宋磊
    副市长
    宋磊,男,汉族,1982年10月生,研究生学历,法学硕士,中共党员,现任金昌市政府副市长、党组成员。
  • 张恒山
    副市长
    张恒山,男,汉族,1973年6月生,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共党员,现任金昌市政府副市长、党组成员。
  • 张继平
    副市长
    张继平,男,汉族,1978年10月生,省委党校研究生,中共党员,现任金昌市政府副市长、党组成员。
  • 吴双峰
    副市长
    吴双峰,男,汉族,1978年11月出生,研究生学历,工学博士,中共党员,现任金昌市政府副市长、党组成员。
  • 王文华
    副市长
    王文华,男,汉族,1977年6月生,在职研究生学历,法学硕士,中共党员,现任金昌市政府副市长、党组成员,市公安局党委书记、局长、督察长(兼),市委政法委副书记(兼)。
工作机构
市政府工作机构
区县工作机构
领导简介
简       历:
工作分工:
关闭
【我为群众办实事】双维督促 双线摸排 双向交办 双轨惩戒 金川区治理欠薪工作从“清欠”向“防欠”升级

金川区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专项整治作为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重点,建立“双维督促、双线摸排、双向交办、双轨惩戒”四位一体工作机制,实现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全程把控,纵深推动治理欠薪工作从“清欠”‍向“防欠”转变。

联合金川区人民法院举办农民工工资集中发放仪式。

党委政府“双维督导”,压实治欠主体责任。开展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专项整治,及时制定方案,细化任务措施,明确工作责任,成立以纪检监察机关和人社部门相关负责同志为双组长,各部门单位为成员的集中整治工作专班,定期调度、统筹推进,进一步压紧压实治理欠薪工作责任。区纪委监委紧盯欠薪隐患处置,通过组织约谈欠薪责任主体,行业主管多措并举、合力推进,妥善化解欠薪隐患,有力维护农民工劳动报酬权益。

行业属地“双线摸排”,织密欠薪隐患防控网络。开展在建工程项目工资支付情况排查摸底,各行业主管部门运行“大数据+铁脚板”工作方法,不间断进行管辖区域、行业领域“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条块结合”的拉网式摸排,确保在建、续建项目五项制度“开工一个、落实一个”。通过日常巡查、专项检查等方式,多部门联合开展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实地排查,共实地摸排工程建设项目38个,运用信息化平台线上排查33个,确保欠薪隐患摸底排查全覆盖。同时,坚持畅通渠道开门治欠,大范围公布投诉举报渠道,张贴劳动保障维权“扫码知”,开展欠薪集中接访活动,让农民工随时随地反映、就地就近维权。对摸排、接收的欠薪隐患问题迅速核实欠薪情况,建立问题台账,及时交办化解,确保隐患问题早发现、早介入、早化解。

线索核查“双向交办”,构建欠薪问题闭环处置机制。按照清存量、控增量、防变量的原则,分批次将排查、核实存在欠薪的建设工程项目向属地政府、行业部门交办,并分类动态管理,靠实责任攻坚。人社部门会同行业主管部门通过领导包案、实地督导、挂牌督办、部门联办、行刑衔接等超常举措,全力推进欠薪问题集中化解,共处置化解政府国企项目欠薪案件28件,为401名农民工追发工资526.77万元。推行欠薪投诉首问责任、过程记录、结果回访等闭环处置机制,全国、全省线上欠薪反映接收线索办结持续动态清零;坚持快立、快查、快结,认真做好欠薪案件立案查处,共查处投诉举报欠薪案件79件,共为496名农民工追回拖欠工资632.04万元。

违法失信“双轨惩戒”,强化治欠领域震慑效应。持续加大对重大违法拖欠农民工工资行为社会公布、失信联合惩戒力度,今年向社会公布重大劳动保障违法行为2起,达到了警示一批、震慑一片的社会效果。加强劳动保障守法诚信体系建设,对全区156户企业进行劳动保障守法诚信等级评价工作。充分运用守法诚信评价、重大违法行为公布、失信联合惩戒,建立用人单位分类管理制度,落实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措施,有力推动形成企业自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工作格局,全方位形成不愿欠、不能欠、不敢欠的治欠氛围。

【我为群众办实事】金川区“三精准”赋能农民工逐梦职场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发展之源。为全力促进农民工群体高质量充分就业,金川区聚焦关键环节,创新推出“三精准”工作法,从搭建就业平台、提升职业技能到落实政策扶持,多维度发力,在就业创业赛道上跑出“加速度”,为农民工群体逐梦职场注入强劲动能,绘就出一幅稳就业、促创业的生动图景。



精准搭建平台,拓宽就业渠道。充分发挥零工市场、驿站等公共就业服务平台“桥梁”作用,精心组织开展“春风行动”、农民工专场招聘会等线上线下招聘活动,以高频次、广覆盖的形式,为农民工和企业搭建起沟通的“快车道”。截至目前,已累计举办55场次招聘活动,提供就业岗位1.2万余个,达成就业意向3200人次,有效缓解了企业“用工难”与农民工“求职难”的双重困境,让就业供需两端精准对接。

精准开展培训,提升就业技能。推行“岗位需求+技能培训+技能评价+就业服务”四位一体项目化培训模式,坚持问题导向与需求导向相结合。深入调研产业发展需求和农民工就业意愿,围绕市场急需紧缺工种,开设电工、钳工、新能源电池工等10期专业技能培训班,累计培训农民工385人次。通过系统化、专业化的培训,农民工职业技能得到显著提升,培训后就业率达 85%以上,实现了从“体力型”劳动力向“技能型”人才的转变,增强了他们在职场中的核心竞争力。



精准落实政策,扶持创业带动。坚持政策发力,为农民工就业创业保驾护航。在创业扶持方面,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70万元,成功扶持2个农民工创业项目,帮助怀揣创业梦想的农民工实现从“打工人”到“创业者”的华丽转身。同时,全面落实惠企政策,为符合条件的企业返还失业保险费125.3万元,惠及农民工4608人,减轻企业负担,稳定农民工就业岗位。针对失业农民工,开展“一对一”就业援助130次,通过个性化的帮扶方案,帮助他们实现再就业,再就业率达80%以上,切实兜住就业底线。

【我为群众办实事】金昌市发改委:“一把手”坐窗口通堵点破难点

“小窗口”服务“大民生”,政务服务窗口是服务企业群众的第一线,也是优化营商环境的前沿阵地。6月25日上午,市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张仰才在市政务服务大厅开展“一把手”进驻政务大厅现场办公解难题求实效活动,以“现场办、马上办、承诺办”的务实作风,直面项目堵点痛点。

“没想到主任现场就帮我们解决了燃眉之急,下一步其他手续的办理程序也一下子明晰了!”企业负责人感慨道。金昌华电2x100万千瓦调峰煤电项目作为省重点项目,深切感受到了政府对重大项目建设的支持力度。在办理取水许可审批时,项目负责人当即反馈缺少关键的“年污水处理量证明”,张仰才了解情况后,马上连线了市聚源污水处理厂,核实该项目污水处理需求与区域污水处理能力匹配情况,在确认具备条件后,协调相关单位当场为该企业出具了证明文件。全程高效的办公,真正做到了“最多跑一次”。

随后,国网金昌供电公司项目负责人带着10千伏及以下业务项目核准申请前来咨询,张仰才详细询问了项目具体情况和前期工作进展,了解到该项目点多面广、对提升区域供电可靠性至关重要时他当场要求相关科室启动“绿色通道”,并郑重向企业承诺将在月底前完成全部核准手续。这一明确的时间表让前来办事的企业人员吃下了“定心丸”,为项目的前期工作推进按下了“快进键”。

只有真正站在群众的角度,才能发现办事过程中的堵点。近年来,市发改委以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为抓手,将“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我们当好店小二”的服务理念落到了企业和项目最需要的实处。张仰才表示:“我们将聚焦发展所需、企业所急、群众所盼,不断疏通堵点、化解难点,以更优服务、更高效率,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我为群众办实事】金昌创业空间:托起万千梦想,绽放创业光芒

盛夏的金昌,骄阳似火。6月7日,在金川区宁远青泰世纪广场的金昌创业空间,休闲洽谈区、创业沙龙区、成果展示区等活动空间汇聚了众多创业先锋,一场以“创见未来 智汇金昌”为主题的创业服务活动在这里举行,创业导师与入驻企业通过“路演+指导+帮扶”方式深度对接,让这里的创业激情比酷暑下的热浪更加滚烫。

金昌创业空间是金昌市第一家由政府部门打造,为创业者提供场地扶持、政策咨询、创业指导、法律援助、资源对接、创业活动等6项基本服务的平台,被纳入全省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示范项目,于2025年2月15日开始试运行。金昌市就业服务中心主任张政强介绍道:“每周六举办的创业沙龙,成为创业者与导师之间的‘交流熔炉’。大家相互分享踩过的坑、积累的经验,听导师分析行业趋势、解读政策红利,不同领域的项目还时常碰撞出跨界合作的火花。”创业空间的存在为怀揣梦想的创业者们开辟出一片充满希望的沃土。

“从开店到站稳脚跟,全凭我的热爱与坚持。如果当时我创业的时候有这样的平台,我的成长可能会更快。”80后创业者潘雅琼笑着感慨道。8年前,原本从事财务工作的潘雅琼,因心底对烘焙的热爱,毅然决定辞职,踏上了创业之路。创业初期,她从家庭厨房起步,朋友圈成了她的“直营店”,为了稳定客源,她反复试验研发独特口味,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却从未放弃。凭借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对品质的执着追求,她的蛋糕店从一家小小烘焙坊,逐步成长为金昌市规模最大的新型融合烘焙店。如今,500平方米的店面里,蛋糕、甜品、面包等多元化项目琳琅满目,儿童游乐场的欢声笑语与咖啡香气交织,成为城市里一道温馨的风景线。

作为女性创业的佼佼者,潘雅琼积极投身金昌创业空间举办的创业沙龙活动。她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从线上引流到线下拓展实体的创业经验,希望以自身经历为新一代创业者照亮前行之路。而杨延芬,正是被这束“创业之光”照亮的追梦人之一。

做女装行业长达12年的杨延芬,一直坚守着低价位、高性价比的经营理念,为顾客带来实实在在的实惠。然而,在电商浪潮的冲击下,传统实体店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迷茫之际,金昌创业空间举办的个体工商户创业沙龙如及时雨般降临,让她不仅系统学习短视频拍摄剪辑技巧,更是在创业导师一对一的悉心指导下,逐渐掌握了通过短视频为实体店引流的诀窍。收获颇丰的杨延芬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在金昌创业空间的学习交流,不仅能让实体经营者紧跟新时代的步伐,更好地服务于消费者,还能让创业者感受到自己不是孤军奋战,在创业路上更有前进动力。现在杨延芬经营的女装店又重新焕发生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了脚跟。

金昌创业空间之所以能成为创业者的“避风港”和“加油站”,得益于其创新构建的服务新模式。建立“6+N”服务体系、“1+N”导师服务机制,为有创业意愿的青年和各类入驻创业实体提供从创业场地支持、专业培训课程,到一对一导师辅导。在资金扶持上,金昌市人社局给予第三方运营机构创业孵化补贴,激励其不断提升服务质量,为入孵的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发放场地租金补贴,切实减轻创业者经济负担,彰显了金昌市对创业者的关怀与支持。

刘素楠作为市级创业导师入驻后深有感触:“创业空间如‘孵化土壤’,不仅提供物理载体,更汇聚政策、资本、人才等资源,让初创项目从‘想法萌芽’走向‘落地生长’。而导师的价值,正是用经验为他们校准方向,帮其突破技术、管理、市场等‘成长瓶颈’。”

目前,金昌创业空间按照“周周有沙龙,月月有活动”的模式,已成功举办活动12场次,吸引400余人参与,使创业者在获取专业知识的同时拓宽了资源渠道。

金昌市就业服务中心主任张政强表示:“我们正筹划组织开展创业集市等特色活动,聚焦在校大学生、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搭建创业实践平台,推动创意成果转化,激发城市创业活力,带动就业,为经济发展增添新动能。”

【我为群众办实事】从“心”出发 用爱守护 ——金川区构建多元救助帮扶体系见闻

伴随着夏日的微风,金川区宝晶里社区的一栋老居民楼里飘出阵阵菜香。推开四楼左侧的房门,83岁的杨淑珍老人正被几名身穿红马甲的社区志愿者簇拥着,餐桌上摆着热乎乎的饭菜。

“这些娃娃们一来,冷清屋子就热闹了。”杨淑珍眼眶微红,声音哽咽。这位失去配偶和子女的老人,因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疾病常年独居,但社区志愿者的定期关怀让她不再孤单。

杨淑珍和志愿者的故事,是金川区拓展建立“爱心金川·暖心守护”多元救助帮扶体系成效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金川区聚焦困难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创新构建“135”多元救助帮扶模式,以“物质+服务”的双重保障,织密民生兜底网,让困难群众的急难愁盼在家门口得到解决。

从“单一兜底”到“多元守护”

“过去的社会救助以物质帮扶为主,但困难群众的需求远不止于此。”金川区民政局低保中心主任李兰文坦言。

随着老龄化加剧、家庭结构变迁,孤寡老人、失能群体、困境儿童等特殊群体对生活照料、心理慰藉等需求日益迫切。为此,金川区自今年2月起开展建立“爱心金川·暖心守护”多元救助帮扶体系试点工作,将传统“申请-审核-发放”的单一办理模式,升级为“发现需求-精准匹配-全程跟踪”的全链条综合服务模式。

这一体系的核心理念——“1+3+N”三级服务阵地,如同三根坚实的支柱,撑起了金川区多元救助帮扶的温暖穹顶。“1”个主阵地融合了资源对接、综合办理、延伸帮扶等多元功能,实现群众需求“一站式服务”。以“1”为圆心,“3”个支点向外辐射,社区便民服务点化身“民生驿站”,党群物业服务站架起“红色桥梁”,网格工作室变身“移动前哨”,三者共同将救助网络延伸到群众家门口。而最贴近百姓的“N”股力量,则由网格员、楼栋长、志愿者等组成的“多员”队伍构成。他们如同毛细血管般渗透在街巷楼宇间,既是捕捉群众需求的“千里眼”,也是化解急难愁盼的“万能手”。

从顶层设计的系统谋划,到“1+3+N”服务阵地的落地生根,金川区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共治方式,既实现了救助资源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转变,更让差异化、个性化的帮扶需求在“家门口”得到回应。

从“物质帮扶”到“心灵呵护”

“感谢你们,让我家里热热闹闹的。”金川区滨河路街道龙集里社区的张秀玲握着社区网格员的手,反复的感谢。

78岁的张秀玲,视力不佳,老伴过世。生活上存在诸多不便,社区网格员了解到张秀玲的需求后,及时进行了评估分析,积极为其对接帮扶资源,由社区“红石榴”爱心互助志愿服务队定期为其开展亲情连线、上门理发、生活协助、精神慰藉等拓展服务,同时还联合卫生服务站为其进行健康检查。

“帮扶不仅要解决生活难题,更要传递温暖。我们通过三项行动,提供多样化服务,为居民群众的幸福‘加码’。”社区工作者潘雪说。

在“同心协力”引领行动中,依托辖区共建单位力量组成红色救助帮扶党建联盟,定期协商解决救助帮扶难题。同时,通过党员结对帮扶,“一对一”解决关爱对象急难愁盼问题。在“同心共助”暖心行动中,社会组织、志愿者等为低收入家庭中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提供访视照料、情绪疏导、陪同就医等服务。在“同行有爱”圆梦行动中,爱心企业为困境儿童、困难群众捐赠学习用品、生活物资,爱心人士、退休人员参与救助帮扶小微公益志愿服务,为受助群众上好“双保险”。

金川区滨河路街道办事处副主任白虹说:“今年以来,滨河路街道作为多元救助帮扶体系工作的试点街道,紧盯辖区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救助需求变化,将群众求助主阵地迁移至小区,推动传统社会救助单一办理模式,转变为多元匹配救助帮扶资源的综合办理模式,让群众的困难和需求在家门口就能得到解决。实现群众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应帮尽帮。”

从“粗放输血”到“精准造血”

如何确保帮扶不漏一人、不落一户?

金川区推行“五心四问”“快速救·尽心帮”“一站式”运行、管理服务、内部考核激励机制等五项机制,从需求发现与评估到跟踪回访形成服务闭环,打造具有金川特色的多元救助帮扶工作新模式。

以杨淑珍老人为例,社区网格员在走访中发现其健康状况恶化后,立即启动“一户一方案”救助流程:区民政局提供基本生活救助;社会组织提供定期探视和送医陪护;网格员和志愿者队伍提供日常生活协助和临时儿女陪伴。同时,社区还发动左邻右舍担任“爱心观察员”,确保突发情况及时反馈。

救助不是“一锤子买卖”,必须动态跟踪。救助前期,科学评估,精准排摸对象的需求;救助中期,按“一人一档,一户一方案”原则匹配救助帮扶措施;救助后期,整合多方资源,解决急难个案,搭建长效机制,做到精准帮扶,推动以“救”为主向“救”“助”并重转变。

金川区民政局低保中心主任李兰文说:“我们将更好地统筹救助资源、增加服务供给、精准对接需求、提升服务质量,通过生活救助解‘急’、照护服务解‘难’、疏导关爱解‘愁’、拓展服务解‘盼’,让人民群众幸福感更可持续、获得感成色更足、安全感更有保障。”

【我为群众办实事】政策引领 就业帮扶 优化服务 金昌市人社局多举措促进群众就业

市人社局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就业创业工作深度融合,通过政策引领、就业帮扶、优化服务等举措,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各族群众就业。

强化政策引领。全市人社部门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加大职业技能培训质效,大力开展就业技能、岗位技能提升和创业创新培训,全面提升劳动者的就业技能。截至5月底,全市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985人,城镇新增就业3098人。

聚焦重点帮扶。全面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的就业帮扶,组织金铁集团公司等多家我市优质企业赴兰州文理学院开展校园招聘活动,现场达成就业意向200余人。建成8家乡村就业工厂(帮扶车间),推动58名各族脱贫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纵深推进省内东西部劳务协作,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7.81万人,创劳务收入11.86亿元。对城镇“零就业家庭”成员、残疾人等各民族就业困难人员进行“一对一”就业帮扶,兜底安置城镇公益性岗位人员999人,发放岗位补贴1014万元。

优化服务效能。依托“金昌创业空间”常态化开展创业沙龙等活动,开展返乡大学生、妇女、非遗传承人、个体工商户等特色沙龙活动12期,累计为300余名各民族创业者搭建创业经验和资源共享平台。针对创业初期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120万元,陇原创业贷678万元,陇原惠岗贷1.23亿元,为各民族创业者降低成本负担,有效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拓宽就业渠道。积极为求职者和用工单位搭建平台,联合金川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组织63家企业携2300余个优质岗位赴临夏州开展劳务合作专场招聘会,签订两地劳务合作协议,促进省内“东西部”劳务协作向宽领域、全方位、多形式方向发展,共招到来金务工人员457人。联合市委统战部举办甘青新蒙四省(区)八市(州、盟)“红石榴促就业”校园招聘会,邀请甘新蒙青四省(区)八市(州、盟)近160家民营企业(单位)参加招聘活动,为各族青年劳动者搭建就业创业服务平台。

县市信息公开平台
部门信息公开平台
全面推进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
公共企事业信息公开